English

刮目看彭阳

1999-04-0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

乍暖还寒的初春季节,记者到素以贫困闻名全国的宁夏固原地区采访。离开山城固原,又驱车六七十公里奔赴位于宁夏南部边缘的彭阳县。一进入彭阳县境内,马上感觉神清气爽。只见山路两侧白杨高大挺拔,松树郁郁葱葱,远处的山坡上错落有致的树木已泛出淡淡的绿色。真没想到,在这干旱缺雨、黄色占统治地位的黄土高原上竟还有这一片绿洲!

公路上,一块横牌上“国家级生态农业重点县”几个大字,向人们昭示着这里生态建设的地位和成果。

谁知,当记者见到彭阳县委书记姜文奎、副县长米超和县林业局局长王毅谈起一路的观感时,他们都自豪地告诉记者:你来得不是时候。再过一段时间来,你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桃花、杏花、李花、柠条花。五颜六色,好看极了!如果你到秋季来,则可看到各种鲜艳硕大的果实和农民喜摘丰收果的情景。

彭阳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营造一片绿洲的呢?记者急切想探究其中的奥秘。

彭阳是1983年才从固原县分出来单设的新县。那时,山坡上几乎看不到树,自然环境也极为恶劣。农田跑土、跑水、跑肥,粮食产量低而不稳,多数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上。各级党政领导为那里的脱贫问题操碎了心。彭阳县成立后,县委、县政府在全县上下开展了“深化县情认识,确立发展思路”大讨论,对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、促进经济繁荣中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:彭阳地理位置偏僻、资源贫乏、交通不便,贫困的根子在山,然而潜力也在山,突破口就在经济林。必须以小流域为单元,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。自彭阳建县16年以来,彭阳县县委、县政府的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建县初期确立的发展思路一直未变。现任县委书记姜文奎告诉记者:“我们是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任干给一任看,一干就是16年。这才有彭阳今天的面貌。”在总结发扬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好思路、好作风的基础上,他们又依据地形、地貌、土壤水分等条件和树种的适应性确定林业建设布局:在北部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重点发展以“两杏”为主的生态经济林,以沙棘、山桃为主的薪炭林和以柠条为主的饲料林,在红茹河平原区重点发展苹果、梨、桃、核桃、花椒等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,在河谷沟道发展以刺槐为主的用材林和薪炭林,在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重点发展以落叶松、云杉为主的水源涵养型用材林。在生产实践中,他们借鉴外地经验,结合彭阳山坡缓陡的实际,采用“88542”隔坡水平沟整地新技术,提高了造林质量。

如此治理千沟万壑的浩大工程,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。扎实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全县人民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、紧迫感,植树造林改造家园、改善环境的自觉性空前高涨。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:每年春秋两季,到处都能看见热火朝天植树的热烈场面。彭阳县几套班子负责人和各机关普通干部一道走出机关,自带干粮和劳动工具,到各自的绿化点义务植树,一干就是十天八天,乡镇干部则更是与群众一起苦干。现在,已由过去以村为单位的小规模整地造林,发展成为几个行政村联合的数千人大会战,一条沟、一面坡地集中整治、连片植树。

一张蓝图干到底。现在,彭阳县植树造林已达74万亩。短短16年间,森林覆盖率由2.9%提高到13.2%。1998年,“两杏一果”收获1436万公斤,林业总产值达到1342万元。尤其令人欣喜的是,过去的“三跑田”变成了“三保田”,小流域治理成功,生态环境改善,彭阳县的粮食总产量在1998年首次突破1亿公斤大关,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破历史纪录地达到1046元,全县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。

最令人振奋的还是这里生态环境的改善。全县有宜林荒山100万亩,现已治理64万亩。有35个小流域、896平方公里得到成功治理,约有40%的土地达到了“洪水不下山,泥流不出沟”的目标,一些治理工程经受住了暴雨的考验。林木涵养了水源。原来18条干涸的沟,现在沟沟有水,且细水长流,常年不断,为流域内的四座小水库提供了较充足的水源,基本保证10万亩水浇地用水之需。一些地方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小气候。连年降雨量也有所增加,1998年达到447.6毫米,且分布较为均匀。原来五灾俱全的彭阳,现在灾害逐年减少,气候也变得湿润了。往年频频“光临”的冰雹,去年竟把彭阳“遗忘”了。

据说,当地人在彭阳县挂马沟等地发现了过去没有的豹、鹿、野猪、狐狸、野鸡、白鹤等多种野生动物的身影。这怎能不令十几年前还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而忧虑的人们欣喜呢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